欢迎访问宝鸡建忠食品集团 网站     今天是:

中国的文化与酒

酒是怎么被发现的,它的出现又与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千丝万缕的渊源,说起来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酒的起源自古就有争议,不知从何谈起。美酒其实是老天爷给予人类的宝贵礼物,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一切都仰仗大自然的恩赐,自然不会有酒。那么酒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走进人类的生活呢?其实最早的酒是由“大自然”这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魔法师酿造出来的,树上甜蜜多汁的水果成熟后,落在地上,遇到了合适的温度、湿度,恰好又遇到了空气中漂浮的有益微生物——“酒曲”,微生物(酒曲)在水果上繁殖,把其中的糖分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这就是最早的酒桨。现在非洲的大森林里还有这个现象,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还可以看到,生活在那里的大猩猩,被自然酿造的酒浆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吸引,连吃带喝,最后酩酊大醉,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以至于人们把这种神秘的饮料叫做“猿酒”。

人类最早开始酿酒起源于农业社会,开始有了谷物种植。有史记载的第一位酿酒人叫“杜康,”是夏朝国君“启”的后代。他发明酿酒的过程非常偶然,据说有人把剩饭放在桑树的树洞里,天然发酵后散出的香气吸引了杜康的注意,因而发明了酿酒的方法,因此距现在3000多年前的“杜康”被称为中国酿酒的鼻祖。

其实中国酿酒的历史比这还要早,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初时,就有一个叫仪狄的人把酒献给了大禹,《说文解字》记载,“古者,仪狄做酒醪,杜康做秫酒。”那么究竟谁是第一个造酒人呢?可不可以这样推测呢,仪狄酿的酒是连酒糟(酒米)一起吃的,比如现在北方的醪糟,南方的酒酿,要去吃而不是饮,所以有的地方还叫“吃酒,”从中可以看出一点远古语言的遗风。而经过一千多年后的杜康,酿出的酒可能是过滤酒,滤掉了酒糟,是否经过蒸馏就不知道了,可能酒的度数比较高,是用来饮的、喝的,但对于中国悠久漫长的“酿酒文化”,这一点疑问和区别实在算不得什么。

从酒的最后处理工艺区别,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蒸馏酒,像世面上各种品牌的白酒,从水果发酵蒸馏后得到的白兰地酒,这种酒一般酒精度高,口感比较烈,对口腔和肠胃有刺激,饮用过量容易醉酒,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蒸馏酒呢?一般认为从宋代开始。白酒也叫烧酒,但是唐代白居易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可见比宋代要早。也有人说,蒸馏是元代由外域传播进来,这些都不足为凭,近来考古发现在唐代高昌遗址就有蒸馏酒用的器皿,因此烧酒应该是起源于唐,改进于宋,完善于元,这个说法大概没有错。

另一种是酿造酒酒,像蜂蜜酒、葡萄酒、啤酒,黄酒,以及其他水果酿造的酒。这种酒不经过蒸馏,原汁原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来的营养和风味,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绵软,回味香醇,老少咸宜,风味独特,有些酒还有一定的保健,养生,美容的功a效,啤酒就是由于营养丰富,口感甘爽,被人们誉为液体面包呢。

由于近年来对绿色健康生活的重视,这种低度酒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和接受,逐渐成为主流,在喜庆宴席,亲友小酌,朋友聚会等场合,已经与传统的白酒平分秋色,近来甚至还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呢。

马融家宴就是一款精心酿造蜂蜜酒,它精选优质蜂蜜,汲取秦岭山清澈甘冽潜流,发掘古法酿造工艺,采用蜜汁原液精心酿造的佳酿。蜂蜜采于百花丛中,集天地之菁英,汇百花之精华,清香甘甜,具有滋阳润燥,補虚润肺的功效。马融家宴酒既保留了原生蜂蜜的芳香和营养滋补,又突出了酒香浓郁,清洌甘爽,入口绵软,回味悠长的特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酿。

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生性狷介,不入俗流,因此坎坷一生,寄情于山光水色,在游历的路上,遇见善酿蜜酒的西蜀道人杨世昌,品尝蜜酒后大加赞赏,说,“珍珠为浆玉为醴,”“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国采花蜂似雨,百钱一斗浓无声。”更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蜂蜜酒的发酵过程,“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由此可见苏轼对它的喜爱和蜂蜜酒酿造史的源远流长。

悠久的酿酒历史,伴随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民间神话就有西王母蟠桃宴上的琼浆玉液,月宫嫦娥捧出桂花酒,西王母是原始时代母氏社会的族领,嫦娥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人物,因此这些传说可能是最早关于酒的记载了。

《诗经》中有关酒的记载就更多了。在夏、商、周的时代,酒就在祭祀、朝聘、宴饮、生活,政治外交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皇戚贵族享有,饮酒更是进入到寻常巷陌的百姓家中。

比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自伤身世的苦楚,无处诉说满腔幽怨之情。她坦言不是没有酒消忧,也不是没有地方遨游,情到悲哀,怨到深处,就是堪称解忧的美酒也无法消除。

又比如《郑风·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于打猎去了,不是巷中没有酒,而是无人能与叔于比。女子夸耀自己爱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还有《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朋酒斯飧。曰杀羔羊,跻彼公堂。”春天酿造的春酒,秋天主人用来祝寿、宴宾、祭祀,祭献在公堂之上,奴隶们是没有份的。

自从有了美酒,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大诗人李白就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天生我材必有用,莫使金樽空对月。”“主人为何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出将换美酒,”对于皇帝的召唤和宠爱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诗做的好,名气大,又嗜酒如命,所以被称为“酒仙,”旧时沽酒的酒楼就在外面挂着“太白遗风”的招牌,甚至还有一种酒就叫“太白酒。”

古人饮酒是很儒雅的,晋朝王羲之在自己的故乡会稽兰亭雅集亲朋好友,客人临池而坐,酒盏放在水中,随水漂流到那位客人面前,就要一饮而尽,即兴赋诗。这就是有名的“曲水流觞”,王羲之为了纪念这次活动,写下了精妙的《兰亭集序》,字文双绝,风流千古,为后世敬仰。

魏晋时的曹操,对饮酒也是情有独钟,他的长短句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在领悟了人生后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部《三国演义》,更是酒香处处,刘、关、张桃园结义,自然离不开美酒,“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后更有曹操和刘备之间惊心动魄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张飞也是因为酒喝得太多,丢掉了性命。

施耐庵写的《水浒》中,关于酒的描写也贯穿始终。开篇的“智取生辰纲,”白日鼠白胜在黄泥岗趁机在酒中下了蒙汗药,麻翻了押解生辰纲的杨志。宋江在浔阳酒楼醉后在墙上上写反诗,被迫上梁山落草,坐上了水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武松路过景阳冈不听店小二“三碗不过岗”的劝阻,痛饮烧酒,其后有如神助,三拳两脚打死吊睛白额大虫(老虎),其后更是借着酒意,酔打欺行霸市的恶棍蒋门神。遁入山门的鲁智深不尊佛门教规,啖狗肉,喝烧酒,绰号“花和尚。”梁山好汉们只要沾上酒,就显得那么出神入化,神灵活现,这么多关于酒的描写,没有体会是写不出来的,遥想施耐庵先生也是一位嗜酒如命的“高阳酒徒”吧。

儿女情长的红楼梦也有许多饮酒、作诗、联句场景的描写,其中第三十八回尤为精彩,在湘云和宝钗的安排下,在藕香榭设下了螃蟹宴,邀请贾母和王熙凤等女眷赏桂花,吃螃蟹。贾府正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极近奢侈,吃螃蟹就要饮酒,不但有热好了的黄酒,黛玉身子弱,凤姐还特意取来了合欢花浸泡的“合欢酒”,合欢花解郁安神,对弱不禁风的黛玉是极相宜的。其后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给宝玉过生日,宴请了薛宝钗,李纨、史湘云、探春,饮酒做诗,趣味横生。但红楼梦中最活色生香的应该是史湘云饮酒后醉卧花丛,“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上,睡着了。业经香梦沉醉,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被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里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一个美少女,香温玉软,面色酡红,醉卧石凳,拥花而眠,应该是全篇最有才情,最美艳,最有脂粉气的酔酒场面了。

唐朝大诗人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中华古代名士骚客与酒的密切关系,古往今来不知留下了浩瀚关于酒的描写,如气冲斗牛豪放派的诗句就有,范仲淹在“长河落日孤城闭”的万里边关,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唐代边塞诗人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豪放诗表现的是一种豪放雄浑,恢宏阳刚,志向高远,襟怀旷达的意境。

与之对应的纤细秾丽的婉约派也有关于美酒的上乘佳作,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婉约派字里行间借助美酒更多表现出的是婉转含蓄,情仇别绪,儿女情长,闺房哀怨,是有别于豪放派的一种柔婉之美。

在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酒异常的珍贵和稀缺的,因此只是作为祭祀祖先,或者遇到战争、抵御自然灾害,祈福和平,签订盟约等重要场合,祈祷上苍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献祭。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源的丰富,酿酒技术的成熟,酒不再为皇家贵族独享,成为日常生活中继油盐柴米之外另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就飘散着几千年的美酒醇香,酒与文化,文化与酒密切相关,不能分离。甚至古代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的国子监或太学的行政长官就叫“祭酒,”足以看出酒对文化的重要性,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有诗云,“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比喻岁月人生,由此看来美酒中着包含的中华文化,真是深不可测,源远流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