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建忠食品集团 网站 今天是:
企业邮局
网站地图
XML
首页
走进建忠
集团简介
董事长简历
集团组织机构
集团荣誉
集团大事记
旗下产业
方便面
饮用水
面粉
餐饮
果林
酒业
食用醋
纸业
醋粉 面皮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企业之歌
企业视频
文化生活
企业标识应用
员工之声
资质中心
集团新闻
行业资讯
集团公告
集团内务
招贤纳士
团队精神
人才战略
人才招聘
员工培训
人才储备
联系我们
旗下产业
方便面
饮用水
面粉
餐饮
果林
酒业
食用醋
纸业
醋粉 面皮
首页
>>
绛帐传薪
部分文献资料
[ 信息发布:马融研究会 | 时间:2014-01-26 | 浏览:1018 ]
分享到:
《中华国学名著藏书百部》摘录:
922页:其解《三坟》、《五典》本于郑《注》;《八索》、《九邱》本于马融。
923页:《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
925页:《仪礼丧服》马融、王庸诸儒多为之训说。
927页:释叙以佛说为经,禅师所说为律论也。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
931页: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今文者、今所谓隶书。汉世通行。古文者,今所谓籀书。由于汉世通隶书,所以用此所写文章皆谓之今文。
前汉今文说,专名大义微言;后汉杂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卫宏、贾逵、马融《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氏春秋》递为增补。
934页:经学自汉元,成至后汉,为极盛时代。
经学由汉武帝开其端,元、成及光武、明、章继其轨,经学所以极盛者,此其一。
经生即不得大用,而亦得有出身,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汉末太学诸生至三万人,为古来未有之盛事,经学所以极盛者,又其一。
顾炎武所云“光武、明、章果有变齐至鲁之功而惜其未纯乎道也。”
935页:马融注《论语》
观汉之所以盛与之所以衰,皆由经学之盛衰为枢纽,然则,立学必先尊经;不尊经者,必多流弊。惟汉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章帝大会诸儒于白虎观。
936页:汉石经为隶书,非魏三体石经;是立于太学门外,非鸿都门。
937页:马融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是后汉经学盛于前汉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至郑玄出而遍注诸经,立言百万,集汉学之大成。
汉人无无师之学,训诂句读皆由口授。
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有高足弟子传授,有如郑康成在马季长门下,三年不得见者;则著录之人不必皆亲受业之人矣。
938页:有用则为人崇尚,而学盛;无用,则为人诟病,而学衰。
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
939页: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
郑君康成,以博闻强记之才,兼高节卓行之美,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雒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自来经师未有若郑君之盛者也。郑学虽盛,而汉学终衰。范蔚宗论郑君“括囊大典,网络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君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郑学之盛在此,汉学之衰亦在此。郑玄注《尚书》用古文,而多异马融;或马从今而郑从古,或马从古而郑从今。
所谓郑学盛而汉学衰。刘歆创通古文,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推衍其说。
940页:杜、郑、贾、马注《周礼》、《左传》。
郑君先通今文,后通古文。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郑君博学多识,今古文通道为一。汉学衰废,不能尽咎郑君;而郑采今古文,不复分别,使两汉家法亡不可考,则亦不能无失。故经学至郑君一变。事有不可一概论者,非通观古今不能定也。郑君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而后世尤不可无。郑君杂糅今古,使颛门学尽亡;然颛门学既亡,又赖郑注得略考见。今古之学若无郑注,学者欲治汉学,更无从措手矣!此功过得失互见而不可概论者也。郑君徒党遍天下,即经学论,可谓小统一时代。
昭烈帝尝自言周旋郑康成间,盖郑君避地徐州,时昭烈为徐州牧,尝以师礼事之。然则蜀汉君臣亦郑学支裔矣。
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贾逵、马融皆古文学,乃郑学所自出。肃善贾、马而不好郑,殆以贾、马专主古文。
941页:郑君杂糅今古,近人议其败坏家法,肃欲攻郑,正宜分别家法,各还其旧,而辩郑之非,则汉学复明,郑学自废矣。肃作《圣证论》以讥短郑君。
两汉经学极盛,而前汉末出一刘歆,后汉末生一王肃,为经学之大蠹。
歆党王莽篡汉,于汉为不忠,于父为不孝。肃父朗,汉会稽太守,为孙策虏,复归曹操,为魏三公。肃女适司马昭,党司马氏篡魏,但早死不见篡事而。二人党附篡逆,何足以知圣经!而歆创立古文诸经,汩乱今文师法;肃伪作孔氏诸书,并郑氏学亦为所乱。之学行于王莽;肃以晋武帝为其外孙,其学行于晋初。晋所立博士,无一为汉十四博士所传者,而今文之师法遂绝。
946页: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
960页:两汉今文家说亡于魏、晋;古文家,郑之易,马、郑之《书》,贾、服之《春秋》,亡于唐、宋以后。
962页:案两千年经学升降得失,《提要》以数十言包括无遗,又各以一字断之。所谓拘者,两汉之学也;杂者,魏、晋至唐及宋初之学也;悍者,宋庆历后至南宋之学也;党者,宋末至元之学也;肆者,明末王学也;琐者,国朝汉学也。
6页后:大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时期,孔门弟子整理编定《礼记》,汉初戴德重新整理,史称《大戴礼记》,凡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另有《小戴记》四十九篇,由汉儒马融等编成,即为今存之通行本。
《资治通鉴》摘录:
822页:孝顺皇帝上 丁丑年初八,京都洛阳的宣德亭发生地裂,长八十五丈。于是,顺帝召集三公九卿荐举的淳真朴实之士,让他们对策,并特别向他们询问当代的弊病和应该如何为政。
824页:右扶风功曹马融回答说:“现在,各种法令条规,以及春夏秋冬等四时的禁令,用来承受天命,顺应民心的,能已具备,而且很完整,不能再有增添了。可是,上天仍然有不平的反应,百姓仍然嗟叹抱怨,原因在于,百姓虽多次听到朝廷要施行善政的声音,却没有见到善政的实惠。上古所谓使人民富裕,并不是能做到家给人足,而只是酌量财富的多少,制定适当的用度。所以,出嫁和娶妻的礼节俭省,男女就可以及时婚配。丧葬和祭奠的礼节简单,死者就可以及时掩埋。只要不误农时,农夫就能取得好的收成。既有妻子儿女的牵挂,又有家庭财产的顾虑,抛弃这些而去为非做歹的人,即使还有,也肯定不多了。”同时对策的还有李固、太史令张衡。顺帝看了大家的对策以李固为第一名,任命李固为议郎。马融十分博学,精通儒家经书,文辞也很优美,对策后也被任命为议郎。张衡擅长撰写文章,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虽然才华盖世,但毫不骄傲。他性情恬淡,不羡慕世俗所看重的荣华富贵;他担任官职,往往多年也不见升迁。
卷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 836页、837页、838页
主要内容:武都郡太守马融向朝廷上书,说:“如今西羌诸部众互相攻劫抢掠,应该趁他们还没有汇合到一起,迅速派兵深入叛军,击破各个支党,可是马贤等却处处逗留拖延.....”于是,上书汇报,朝廷都没有采纳。
卷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 844、845、846页
主要内容:梁冀行凶作恶记载 毒死质帝
847——852页:孝桓皇帝之上
主要内容:梁冀行凶作恶记载 陷害李固、诬陷马融
《新编中国全史》摘录:
147页:班昭在编撰天文志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当时另一学者马续的帮助。班氏家族两代三人(班彪、班固、班昭)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汉书》的编撰工作,成就了一项伟业。所记史事有230年历史(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王莽地黄四年公元23年)分为“纪”12篇,“志”10篇,“表”8篇,“传”70篇四大部分,共100篇,120卷。
143页——164页: 第二章 东汉介绍
《中国通史》摘录:
698页: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詠为相,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步发展成为两千年后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独尊,有董仲舒倡议期间,而且新儒学的思想内容,也由他奠定基石。
699页:博士就是经师(成帝时多至三千人,东汉顺帝时达三万多人)。
700页:古文经学治学重在训诂,在民间传播的经学,有很多是古文经。原来西汉博士所用经书,是根据老儒口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
701页:东汉古文经大师贾逵、服虔、马融等人,在经学上都有一定的贡献。郑玄兼通今古文经而以古文经为主,他网络众家之说,为《毛诗》、《三礼》等书作出注解。
752页: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此为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的开端。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年号,皇帝年号这种纪年名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755页:太学是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其实是古代的大学。东汉的四姓小侯学是东汉外戚樊、郭、阴、马四大家族,于明帝永平九年为其子弟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后来,其他贵族子弟也可入学。(马融出身于贵族学校)
将作大匠:主管各种营造修建工程和植树绿化。(马严)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第二册摘录:
163页:第三十九回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
班昭此时续著汉史,已经垂成,出示士大夫,多半未解。故伏波将军马援从孙融,与昭同郡,得为校书郎,至阙下从昭受读。
校书郎中马融见了七篇《女诫》,特为抄录,归示妻女,嘱令讲习,所以逐渐流传,千古不磨。
189页:第四十五回 进李固对策膺首选 举祝良解甲定群蛮
194页:第四十六回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
《二十四史》摘录:
1270页:后汉书 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1341页:后汉书 卷四十九,王符列传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筹友善。
1364页:后汉书 卷六十上,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1386页:后汉书 卷六十,蔡邕列传第五十
史家赞曰:像季长氏一样(马融),才富情丰。研习典制文章,沈潜鼓琴吹笙。
1589页:淳于俊回答说:“郑玄把彖、象与经合在一起,是想让学者在翻检时较为省事。”曹髦说:“如果郑玄合起来的做法对学者很方便,则孔子为什么不合起来以方便学者?”......
博士庚竣回答说:“先儒的解释各有不同,臣不足以决定孰是孰非。但《洪范》中讲:‘三人占卜,要听从意见一致的二人的看法。’贾逵、马融及王肃都认为‘顺考古道’,按《洪范》的讲法,王肃的讲法较为准确。”......
庚竣回答说:“即使是圣人的弘大,也会有所不足。所以大禹说:‘能知人则是明智,连尧也以知人为难。’......”
《大汉王朝》摘录:
377页:当时奉诏跟随班昭学习的人有很多,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
《中华私家藏书》摘录:
7079页:袁隗妻传
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
6838页:卢植列传
卢植字子干,涿川涿人也,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三国演义》摘录:
第一回
第二页:刘玄德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第四页:刘玄德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第五页:刘玄德只见一簇军马,送一辆槛车:车中之囚,乃卢植也。
第二回
第六页: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
第八页: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平原县令。
第三回
第十一页: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进不听,正泰、卢植皆弃官而去。
第十二页: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
第十三页:卢植曰:“命宫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第十五页:太傅袁隗。
第五回
第二十页:公孙瓒问曰:“贤弟何故在此?”
第二十二页:公孙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
第二十三页:卓然其说,唤李傕、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绝,先将袁隗首级去观前号令。
第七回
第三十页:董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赍诏前去。
第十回
第四十二页: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密奏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各受密诏,并力讨贼。
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
第二十二回
第九十九页:陈登献曰:“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玄德猛省曰:“莫非郑康成先生乎?”
原来郑康成名玄,好学多才,尝受业于马融。马融每当讲学,必设绛帐,前聚生徒,后陈声妓,侍女环列左右。郑玄听讲三年,目不斜视,融甚奇之。及学成而归,融叹曰:“得我学之秘者,惟郑玄一人耳!”玄德在涿郡时,已曾师事之;及为徐州牧,时时造庐请教,敬礼特甚。
绍览毕,自忖曰:“玄德攻灭吾弟,本不当相助;但重以郑尚书之命,不得不往救之。”
谋士郭图曰:“非也。兵加曹操,岂曰无名?公正当及时早定大业。愿从郑尚书之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袁绍曰:“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攻曹操。起兵是乎?不起兵是乎?”
《周易全书》摘录:
伏羲介绍: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他根据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既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145页: 第一章 极尽滥觞——汉代易学
六经之名出现较早,大概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明确了。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倡明经学,独尊儒术,以《乐经》亡佚只立五经博士。随着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
据《史记》和《汉书》的《儒林外传》记载,西汉易学皆本于齐人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后又传授给杨何。丁宽授《易》于田王孙,然后依次相传,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后又出现“京氏之学”。施、孟、梁、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另外还有费氏易(以费直为代表)和高氏易(以高相为代表),皆未立于学官,属于民间易学。与当时的经学发展相适应,官方易学属于今文学派,而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则属于古文经学系统。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典称为今文经学,而以篆文书写的经典则称为古文经学。
150页:义理学发端于汉代的费直易学。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不讲卦气和阴阳灾变,而以《易传》文章解说经文,注重义理,乃义理学派的先驱。东汉陈元、郑玄受业于马融,又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使费氏易学大兴。
181页:马融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他的易学著作虽亡佚,但从其辑文来看,他在《周易》经文文字训诂方面,贡献最大。
182页:马融在文字训诂方面取之《子夏传》者甚多。当然马融也并非全盘取《子夏传》,而亦有不同者。
183页:马融是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其弟子郑玄亦有名于世。
188页:《九家易》又称《荀氏九家易》,陆德明《释文》称其九家为: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忠、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
223页:东汉经师马融解乾卦初九爻辞说:
353页:马融的北辰说
368页:范晔的《后汉书》云:京兆陈元、扶风马融、河南郑众、北海郑玄、颍川荀爽并传《费氏易》。
369页:郑玄初从第五元先学《京氏易》,后从马融治《费氏易》.....
《幼学琼林》师生篇摘录: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酒谱》内篇上 温克五摘录:
《礼》云: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油油以退。
扬子云曰:侍坐于君子,有酒则观礼。于定国饮酒一石,治狱益精明。历代有萧宠(出《世记》)、卢植、马融、傅玄(出《世记》)、冯政、刘京(学道,年九十二)、魏舒、刘藻,皆饮酒一石而不乱。
《郑玄别传》:马季长以英儒著名,玄往从参考异同,时与卢子干相善。在门下七年,以母老归养。玄饯之,会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度玄所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
[ 下一页 ] 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大儒马融》剧本